制度创新为海南自贸港五年建设注入磅礴动力
海南自贸港建设五年来进展如何?一直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4月12日,在海南启动自贸港建设五年之际,******海南省委举行“蓬勃兴起自贸港”专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制度集成创新等内容,向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近百家中外媒体介绍五年来海南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动实践。
五年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2022年达6818.2亿元。反映自贸港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指标表现亮眼,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3.4%、17.7%;经济外向度五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22年达34.7%;实际使用外资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翻番,五年年均增长63%,五年总额超之前30年总和。
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推动制度创新。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在发布会上介绍,海南自贸港建设本身就是一场重大的改革创新,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与制度创新密不可分,都结满了制度创新的“果实”。
制度创新让海南迅速迈进利用外资大省行列
海南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小省,利用外资总量占全国比重长期不到千分之三。但近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3.2%,五年总额超过之前30年总和,利用外资规模由全国倒数第三跃居全国前十。
2022年,海南吸引RCEP成员国新设外资企业196家,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投资分别增长566%、548%、87%。这主要得益于投资便利化、投资促进方式和准入举措的制度创新。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海南建立了全国首个“国际投资单一窗口”,为企业投资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在投资促进方式方面,成立了法定机构海南国际经发局,赋予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国际企业服务等创新性职责,使之成为海南自贸港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准入举措方面,海南则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全国蕞短。
制度创新让海南擦亮了离岛免税金字招牌
离岛免税购物一直是海南吸引消费回流的一张“王牌”,2021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今年可望突破800亿元。海南积极推动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通过制度创新让离岛免税政策力度更大、便利度大大提升、群众获得感更强。
比如,海南积极推动海关总署、财政部等部委将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进行创新突破,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人每年10万元,并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商品种类扩大到45大类。自今年4月1日起,离岛免税购物在原有的离岛提货、返岛提货和邮寄送达3种提货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担保即提、即购即提两种提货方式,以制度创新方式方便旅客购物,从而大大促进了销售增长。
制度创新让海南烧开了产业园区这“壶”水
作为自贸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先行先试的“孵化器”、经济活动的主战场,海南全省13个重点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制度创新优势,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经营主体加速集聚,重点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成效明显。
以2022年为例,13个自贸港重点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261.5亿元,实现营收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以不到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超三成的投资、超四成的营收、超五成的税收和超六成的进出口,为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同样得益于园区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上,海南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一园一策”下放管理权限,推动“项目进园区、让园区说了算”。在投融资体制的制度创新上,海南出台了支持提升重点园区投融资能力十条措施,融资渠道持续拓宽,“基金+股权投资”模式推动产业项目快速集聚和落地。
制度创新让海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向好
2022年海南营商环境全国排名前移了4位,2020、2021这两年海南经济复合增长率全国头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海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投资信息。为了做好“抢人才、抢招商”,海南通过“大开放、大改革”,在全国率先组建全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全国首家营商环境建设厅。在新的营商环境促进体制中,营商环境建设厅扮演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的“指挥部”、营商环境建设工程的“施工队”、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店小二”、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排头兵”这4个角色,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社会信用等工作,推动海南营商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未来,海南将结合全岛封关运作、压力测试、制度型开放等自贸港建设重点工作,对标世界蕞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通过加强部省联动、发挥基层作用、强化系统集成,不断提升制度集成创新的能级,为国家层级的重大改革创新作出海南探索,为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