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014486224/2019-02957
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园区建设,提高重大项目招商及承载能力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园区建设、重大项目招引和承载能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正如您议案所说,我市近年来,产业类大项目少,重大项目更少,导致后劲不足,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的增长,与周边县市区差距在快速拉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分析,我市产业园区对项目承载能力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园区规划不到位。由于我市大部分产业园区没有编制控制性详规,造成土地资源要素配套不到位、项目建设碎片化。同时各类专项规划也不齐全,导致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由于我市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力,市场化资源发挥不够,在当下地方债务严控情况下,此模式不可持续。同时园区专业化管理建设不够,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为有效改变全市产业园区现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推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起草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设想通过“四个”优化来加强和完善园区建设,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具体是:
(一)调整空间布局。科学调整全市产业园区总体布局规划,突出开发区、高新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围绕眼镜、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采取“两区三园”(即“2+3”)模式,具体为:
以两区引领多园,围绕沪宁高速、机场路(357省道)为主轴线布置产业园区。具体为:
(1)生命科学产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眼镜(高档镜片和镜架)等产业。
(2)练湖片区,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研发、商贸(含中高档住宅)等产业。
(3)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创新孵化器及加速器、商贸(含高档住宅)。以241省道为界,东侧重点发展创新孵化器、商贸(含高档住宅),西侧重点发展创新加速器。
(4)新材料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新材料(功能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5)精密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6)萧梁产业园:萧梁产业园包含中小企业发展园和现有的萧梁物流园。中小企业发展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左右,主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为主的2.5产业。萧梁物流园,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1)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装备制造、五金工具等产业。
(2)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6.5平方公里,与常州新北区的空港产业园对接,重点发展新材料(高性能合金)、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
(3)鹤溪产业园,设置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启动区1平方公里,对接金坛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家纺等产业。
(二)着力规划引领。对规划调整后布局的产业园区,要进一步编制和完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各相关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价等同步完成,形成“一张蓝图”引领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
同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对“2+3”园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分类处置、适时启动,具体安排是:
优先打造:生命科学产业园(开发区西部园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开发区东部园区)、练湖片区、精密制造产业园。
重点提升:新材料产业园、凤凰工业园。
优化建设: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鹤溪产业园、萧梁产业园。
(一)优化管理体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一是调整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类管理。成立市产业园区建设总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市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有关镇区、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统一领导全市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二是组建园区建设运营公司。依托我市现有政府平台公司具体负责园区开发建设、项目招引、专业化服务等园区建设运营工作。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园区运营团队、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园区建设运营公司,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统计核算体系。全面建立以区、园为单位的统计体系,为真实反应园区建设情况和开展有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二)创新建设机制,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创新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用市场化的理念、手段和运作机制推进园区建设,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负债推动园区发展的老路子。一是发挥政府平台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园区招引项目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补助给平台公司,暂定5年。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加快设立我市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依托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和母基金,积极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招引社会资本。按照“政府+龙头企业+社会资本”模式,共同组建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和设立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子基金,共同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和专业化运营管理,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三是要处理好园区建设次序。按照“先策划再规划”、“先拆后建”、“先基础后项目”、“先公益后市场”的次序来推进园区开发建设。
(三)推进融合式发展,提升发展层次。着力打造绿色社区。大力推进园区生态化、企业低碳化,切实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紧密围绕产城融合的生态理念,优化城市和产业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园中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设施,提升营商环境,真正将园区打造成投资创业区、创新集聚区、生活宜居区。
(一)集聚空间资源要素。按照“存量清理盘活,增量集中集聚”的原则,一要通过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和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对“僵烂闲”企业等“存量问题”清理盘活,实现“腾笼换凤”。二要根据新的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在新的一轮土地调规中将“增量资源”向产业园区集中集聚,为承载优质大项目夯实土地供给。三要健全用地制度。园区内新增项目30亩以下原则上不再供地,所有供地项目明确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等供地条件并以协议方式予以确立。
(二)集聚政策资源要素。一是贯彻落实好2018年我市已出台的重大产业招引、扶持实体经济发展、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等政策,加大重大项目招引,支持园区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制定我市产业园区招商考核及奖励办法、产业项目用地供应管理实施意见、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办法、推进我市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允许按栋(层)等分割方式领取不动产证等政策意见,以着力解决园区在产业集聚发展、要素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推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集聚人才资源要素。把招引人才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招才引智,重点引进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战略咨询等活动。对那些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高端和领军人才,要舍得下本钱,想方设法引过来、用起来。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应该看到产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既要看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看到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功成未必在我的意识。
(二)强化组织,高位协调。由于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集全市之力共商共建,高位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由市园区建设总指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和推进相关工作,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三)优化考核,强化监督。一是优化考核和财政结算体系,将产业园区工作列入部门、镇区的年度考核目标,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根据新的园区规划,将镇区分为有园区的镇(区)、没有园区的镇,下达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类考核并调整财政结算体制,执行差异化的财政结算体制。有园区的镇(区)要将园区的空间利用情况、主导产业要求、项目入驻政策等信息向全市公开,鼓励全市上下共同为园区发展招引项目,对成功招引的非本辖区的人员应给与奖励,以形成全市上下共谋园区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督查的监督作用,做到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相结合,对好的通报表扬,考核加分;对整改不力的和不作为的采取纪律措施,直至组织措施。确保产业园区年度工作目标、相关重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并取得实效。
蕞后,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加快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丹阳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