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省级媒体连续聚焦丹阳
连日来,中央和省级媒体连续聚焦丹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我市长江大保护工作和眼镜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报道。
10月9日开始,央视《焦点访谈》推出《十年答卷》系列节目,从几个侧面反映十年巨变。首期推出的以“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为主题的报道,以界牌镇为例,报道了我市在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方面的做法和成绩。
界牌镇紧邻长江,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各类企业3000多家,是我市的工业重镇。以前,由于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加上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该镇企业生产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经常直排河道,流入长江,位于长江入口的永红河水质一度处于劣Ⅴ类,对长江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为切实做好长江大保护,弥补基础设施短板,2018年开始,界牌镇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成20多公里的排污主管道,新建、改建污水泵站11座,镇域内的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同时对辖区内的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关停了江边的“散乱污”码头,并为辖区内的84个河道排口逐一建立档案,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如今,界牌镇变得水清岸绿,永红河水质也稳定达到Ⅲ类。
昨日上午,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全省设区市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的系列直播《潮起东方——在这里,看见江苏》走进司徒镇谭巷村村委会眼镜科普馆、丹阳县眼镜二厂旧址、丹阳市恒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和丹阳眼镜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地,报道了丹阳做强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用实力担当起“中国眼镜之都”称号的发展历程,也揭开了丹阳眼镜起源地——谭巷村的致富密码。
目前,我市共有1600多家从事眼镜生产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中国蕞大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公司、中国蕞大的隐形眼镜生产企业海昌公司、中国蕞大的眼镜网络销售企业淘镜公司都在谭巷村。谭巷村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眼镜镜片的加工生产,1976年创办了头部家自己的村办企业——丹阳县眼镜二厂。之后,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眼镜二厂快速发展,产值不断提升,通过招商引资,有了后来的海昌,随后又紧抓“互联网+”机遇,一大批电商企业茁壮成长。上世纪90年代,眼镜产业成长为丹阳特色产业,谭巷人更是在这轮发展大潮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批青壮年离开土地进入工厂,一批中小眼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谭巷村拥有台资企业2家、规模私营企业10家、个体私营企业180余家,多是与眼镜相关的产业。谭巷村通过积极做好眼镜产业配套服务建设,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