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2099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园焕“新”提“质”、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策源地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集中资源打造生命科学产业园。产业园依托第二军医大学等国内外一流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重点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生物医药和新型家用医疗器械产业,构筑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致力于将园区建设成为江苏省一流的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示范区。
一是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依托国药智造园项目和鱼跃全球生产制造基地等优质平台,园区以 “大健康” 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特医食品、视光学等产业。近年来,我区积极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工作,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国药智造园已招引合伙入驻企业近30 家,包含主板上市公司金宇生物、兰卫医疗等;鱼跃集团投资 30 亿元建成了鱼跃丹阳全球生产基地,集CNAS国家级实验室、智能制造工厂、数字化车间、柔性生产线及智能仓储等要素于一体,树立了国内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二是平台化招商模式创新。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成熟区,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寻求项目投资信息,借助平台发力,积极参加省市联动的重大招商活动,开展与乡贤、投资机构、外资银行的各类对接,提高招商成功率。2025年4月8日,我区携生命科学产业园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展第91届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博览会,借助博览会这一平台,我区成功举办“聚势医疗新未来 共筑产业新高地”产业招商推介会,并组织区内企业与市外医疗器械企业开展8场专题座谈交流。推介会吸引了来自大健康领域的100余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投资机构负责人,5家企业与我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一是积极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全面梳理各项惠民助企政策措施,编制惠企服务手册,通过进园区、下企业,送政策上门,当好惠企政策 “宣传员”“研究员”“指导员”,切实打通政策落地 “蕞后一公里”。每月编制企业服务月历,系统梳理月度重点惠企政策及相关工作,通过公众号推送、企业联络群发送等多种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对接辅导,加强跟踪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健全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以“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赋能”为核心,构建覆盖政策宣贯、资源对接、问题纾解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强化项目调度,打通项目服务中难点堵点问题。对重点项目组建项目服务专班,职责明确到人,通过调配资源、集中攻坚、强化保障,为项目建设“疑难杂症”出谋划策、献智献力。选派帮办代办员,坚持一线办公、一线协调、一线解难,全流程负责开发区重点产业类项目建设各类手续申办申报,让企业“少跑腿”,全力推动续建项目“不松劲”、新建项目“加把劲”,确保按序时进度全面开工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我区紧盯高企培育,实施“高企数量提升攻坚行动”,建立动态培育库,召开开发区高企申报专场辅导会,提高企业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解决企业在研发归集、专利布局等方面的痛点难点。推动“4+3+1”产业链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年,我区完成高企有效申报41家。
二是加快存量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协同、资金支持等多维举措,推动存量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组织召开绿色制造单位创建培训会、智改数转宣传答疑会等转型升级专题培训会议,引导相关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做好相关辅导。2024年,我区新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2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五星上云企业7家。
一是推动金融供给“增量扩面”。以防范风险为底线、发展普惠金融为主线、政银企合作机制为抓手,大力创新符合中小微企业实际的金融产品,2024年,我区联合苏银村镇银行、建行、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入村、社区,开展9场银企对接活动,吸引近200家企业参会,实现银企签约18笔,拟授信金额16990万元,实际落地金额3322万元。
二是优化“园区保”服务机制。积极整合政银企等多方资源,依托“园区保”机制,整合担保增信金融服务,协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定期召开“园区保”季度工作例会,依规对“园区保”工作实现正常管理和监督。自2023年11月“园区保”新版协议签约以来,我区严格按照新标准加强对企业准入的审核,做好新贷和续贷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助力。2024年,我区与5家银行合作共开展7笔业务(其中存量企业6家、新增企业1家),贷款总额6090万元。
一是同质化竞争加剧。生命科学产业是当今全球发展的热门领域,各地都在积极布局,竞争十分激烈。生命科学产业园在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园区竞争时,在政策优惠力度、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优质项目稀缺。虽然我区已经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但在一些高端前沿领域,如创新药研发、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方面的项目还相对较少,缺乏具有引领性和颠覆性的重大项目。
一是人才引留难度大。目前我区相关企业高端研发人才及一线操作工人缺口仍较大,因生命健康产业园远离市中心,附近无成规模商业集聚区,公共交通不便,且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不足,人才流失率较高。二是土地资源趋紧。丹阳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剩余可开发用地已严重不足,空置地块碎片化特征明显,难以满足重大项目连片开发需求。
园区部分企业缺乏高端创新人才,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受限于创新能力短板,主要产业结构仍以医用耗材、常规药品、一般生化检测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或服务为主,高技术含量的创新药、高端影像设备缺少,导致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率较低。
(一)招商引资:聚焦前沿赛道,提升产业链能级
加力链主招商策略。邀请鱼跃医疗、金宇生物等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对其引荐的优质配套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探索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深化区域协同创新。主动对接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链主企业外溢需求,探索在相关城市设立 “飞地招商中心”,承接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依托行业峰会等相关平台,开展产业招商推介活动。
(二)要素保障:强化人才支撑,破解土地制约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将人才引育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引才体系,通过产业项目招引、产学研合作、高端峰会对接等多元路径,推动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来园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及战略咨询合作。指导园区相关企业积极申报“省双创”“金山英才”“丹凤朝阳”等创新人才,建立人才奖励资金管理制度和人才服务联系制度,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解决好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加大土地存量盘活力度,积极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工作,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土地置换等方式引进优质项目,为实现“腾笼换鸟”、推进“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用地保障。
(三)创新引领:夯实高企基础,重塑发展引擎
加力高企培育,夯实创新型发展基础。重点培养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对于条件成熟的企业逐个上门对接,发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为后期企业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聚力知识产权,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以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目标,加速构建“创造—转化—保护”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企业专利潜力,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专利导航分析,推动高价值专利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全力申报江苏省专利转化(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搭建专利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力争年内新增发明专利150余件。
蕞后,感谢您对开发区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