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司徒镇的东吴遗存
三国时期,孙坚、孙策、孙权以镇江为根据地开发江南,更以曲阿(丹阳古地名)为皇基之地创建霸业。司徒境域内的白鹤山、三仙庙、三仙桥、三仙塘、高陵(大坟)、墩下墩、吴陵港等留下了东吴历史遗存。
孙氏1869年修纂的富春堂《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1877年修纂的鹤衍堂《云阳前观孙氏宗谱》、1948年修纂的敦伦堂《丹阳严庄孙氏家乘》等家谱记载:东汉时,孙权的爷爷孙钟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汉末避乱徙居江东曲阿白鹤山下,为了生存,孙钟就凿井开畦,以种瓜为业,死后葬于白鹤山下。
清乾隆《丹阳县志》卷二载:“白鹤山,在县西十五里,孙墓在焉。前有支子岗。”清乾隆《镇江府志》:“白鹤山,在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白鹤山三仙庙和三仙桥,传说是孙钟在此遇到三位仙人的地方。
明代隆庆《丹阳县志》载:“白鹤三仙庙,在县西一十五里钟离村。一名三仙院。汉孙钟尝种瓜于此,每遇熟必先献天而后鬻。一日,忽有三秀士至,求瓜,时末开园即设席,祭毕,而与食之。讫曰:吾等感汝精诚,始终不怠,无以为报。率行十数步,指地谓钟曰:汝终可瘗此,言讫不见,惟三白鹤飞翔而去。后人立庙祀之。祀典三月十五日致祭。”
南朝刘义庆撰写的《幽冥录》里记载:“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行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至顺镇江志》载:“白鹤三仙庙,在县西四十里钟离村。土人相传,孙钟设瓜之地,此庙蕞古。”清光绪《丹阳县志》记曰:“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其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祭于其祠墓。”
白鹤山、三仙庙、三仙桥、灌瓜井等传说,记述了孙钟在白鹤山南麓凿土开井,用甘甜井水浇灌、种瓜。孙钟逝世后,人们不仅在其建“三仙庙”纪念他,还在井上置一井圈,命名此井为孙钟的“灌瓜井”。
白鹤山,因孙钟遇三仙人变白鹤飞走之处,时人俗称为“白鹤山”。也有相传鹤的寿命很长,将山称为白鹤山具有长寿的美好寓意。当地人也称白鹤山为“三仙墩”,被列为古代丹阳八景之一(经山晋杏、延陵孔碑、黄堂丹井、练湖渔灯、石潭秋月、简桥暮烟、北岭樵笛、白鹤瓜畦)。如明代举人、垫江知县吉梁(1488-1572)到过孙钟种瓜处,并留下诗篇:鹤去青山老,僧房树里开。瓜畦草空绿,怀古独谁来。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还都建业。孙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在孙钟居住地白鹤山下建了“孙钟祠”。清乾隆十五年刊行的《丹阳县志》里有幅地图,白鹤山边上标注“孙钟祠”和“三仙庙”。1951年苏南区丹阳县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里可看到有“先圣庙”地名。
孙钟祠原有一块门额,白矾石质,长1.54米,宽0.41米,厚0.11米,上刻“敕赐先贤孙公祠”,正楷繁体,阴刻。
据史书记载,孙权曾到曲阿来祭祀过,孙亮曾派儿子孙休到过曲阿,末帝孙皓登基封韦昭为高陵亭侯,但没有到过曲阿的记载。究竟是四位皇帝中的哪位敕赐刻的碑,至今还没找到答案。
上世纪三仙庙毁圮后,门额被辗转多地,现在被好心人张氏收藏保存在家里。经笔者现场察看,碑上字迹略有磨损,但可辨认。
高陵,丹阳的头部座帝陵,是孙坚与吴夫人的合葬墓,位于今丹阳市司徒镇谭巷行政村大坟自然村东北侧。硕大的土堆拔地而起,在平坦的荒野中显得格外突兀,显然是人工堆筑而成。高陵墓墩外形为圆形土山,墩上林木繁密,小径蜿蜒,有一种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
关于孙坚葬地,史书早有记载。《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卷四十六载:“坚薨,还葬曲阿。”《资治通鉴》卷六十一:“坚死,策年十七,还葬曲阿。”《至顺镇江志》记载:高陵,在吴陵港,武烈皇帝所葬。孙坚征丹徒,为黄祖所杀,还葬曲阿。后权称尊号,追谥武烈皇帝,墓曰高陵。土人自今称为孙坟,以其蕞大异于他坟,故又呼为大坟。《建康实录》卷一:后征刘表于荆州,为江夏太守黄祖兵杀之于岘山,兄子贲于坚丧还葬曲阿。收其众归袁术于淮南。
孙坚(155-192),字文台。东汉末期著名将领。一生金戈铁马,战功显赫。在参与东汉末期的割据战争中,逐渐拥有较大的兵力,为子辈的江东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十多年后,孙权称帝,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将其墓按帝陵规格重新修建,并曰“高陵”。
建安十二年(207),孙权母亲吴氏逝世后,合葬于高陵,史书也有记载。《三国志吴书嫔妃传》卷五十:“(吴氏)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资治通鉴》载:“钱塘吴氏生策、权、翊、匡及一女。”吴氏深明大义,佐夫教子,甚得将士之心。东吴创业,奠定百年江山,其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
高陵在古代作为一处景点,时刻被人们关心着。陵上的林木、石碑遇险,在历代史书上也有记载:《三国志》卷四十七:“太元元年(251),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宋书》三十四卷载:“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
高陵,当地人称之为“大坟”,也称“孙坟”,且对高陵区域泛称之为“大坟墩”,东侧的“大坟村”由此得名。岁月悠悠,斗转星移,一代枭雄孙坚长眠这里已千余年,当年孙氏的霸业也早已成了历史,但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观光三国古迹,勾起他们的思古幽情。更有许多孙氏宗亲,来这里祭祀祖先。
吴陵港也称五龙河,又叫乌龙河。吴陵港大致呈南北走向,向北偏西经前河阳、北陵通往五龙村,在高陵东侧;向南过墩下墩东,经谭巷、藕家庄、十里牌,穿丹句公路,过闸头村通往香草河,与古破岗渎相连。
古时吴陵港有石桥,也称吴陵桥,桥旁有乌龙庵。这里地势旧时丘陵起伏,高陵和墩下墩高高矗立,向南则是小桥流水,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开阔。
三国时期东吴在曲阿建的高陵,人们也俗称为“吴陵”。因为高陵是丹阳头部座帝陵,也是东吴头部陵。孙权称帝建邺,来吴王陵谒陵虽然可以从长江至京口入京杭运河,再从运河入丹阳练湖至吴陵港谒陵,但这条线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为了方便祭扫陵墓,孙权在赤乌八年(245)句容境内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破岗渎”,连通云阳与建业(南京)。开凿破岗渎后,由建邺直下延陵曲阿至香草河进入吴陵港,船舰行驶更加便捷,谒陵路程和时间可大为缩减。因此,人们将延陵通往高陵的这段水道称为“吴陵港”。
清光绪《丹阳县志》水利载:“赤乌八年(245),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14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县。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口矣。”孙权凿破岗渎,一为便利来曲阿谒陵,二为漕运方便,水道还可以直通吴会,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史志记载:太元元年(251),年已70岁的吴大帝孙权“幸曲阿,祭高陵,大赦。”《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一记载:“高陵,在丹阳县西。”《舆地纪胜》:在县吴陵港,土人至今称为孙坚墓。《舆地纪胜》卷七载:“吴陵,在丹阳县吴陵港。土人至今称坟为孙坚墓,曰高陵,在曲阿。”乾隆《丹阳县志》卷二载:“吴陵港,在县西十五里,吴陵前。”光绪《丹阳县志》卷四载:“吴陵桥,在县西十五里吴王墓侧,故名。明洪武初里人吴善建,成化四年,里人周安重建。”
丹阳,东吴霸业的发祥地,在司徒镇和句容留下了白鹤山、三仙庙、三仙桥、灌瓜井、高陵、吴陵港、破岗渎等遗址和遗存。
镇江发布市重大项目清单 351个项目,...
镇江“退休预审”时限延长范围扩大
江苏班列“乘风起”,奋跃前行“春天...
黄金回收市场火爆 新兴模式崭露头角
未来几天阴雨天气为主,气温爬升有限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预审工作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