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农业扶贫效益好今年还要接着搞
水泥路面通到家家户户门前,沿街的民居都刷成了白色,一幅幅乡风民俗,一首首诗词经典描绘其上,还有在出租的楼房里开着的超市,正干着活的小工厂。这是2016年的江苏镇江丹阳市司徒镇张寺村。
8个大棚拔地而起,棚膜里“包裹”着的,是一排排高架,一颗颗或鲜红、或泛青的草莓沿高架垂着,向远处延伸,一眼望去煞是喜人。还有生长在“竹竿林子”里的小番茄,藤绕着铅丝,一颗颗饱满的挂着,令人垂涎欲滴。这是2017年的江苏镇江丹阳市司徒镇张寺村。
作为“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中的未达标村,曾经物业厂房唱“独角戏”的张寺村在改革中迎来了脱贫的“双轮驱动”,贫困的帽子眼看就要摘了。
“张寺村以前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赖厂房出租,4500平方米的老厂房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四五十万元的效益,但距离脱贫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想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甩掉贫困。”村党委书记薛晓明在草莓大棚里边走边说,时不时拿起一颗草莓看看长势,随后便犹如“宝贝疙瘩”一样轻轻地放回原处。“这些草莓是我们脱贫的希望,就得好好对待。”
说起为何要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薛晓明十分感慨。“每年草莓上市,孩子都嚷着要吃。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草莓越来越贵,就开始琢磨这里面能否做出脱贫的文章。”薛晓明说,经过多方咨询,并在市农科院专家的鼓励下,他把搞“生态农业”的提案带到了村委会,结果受到一致认可。2016年底成功立项,2017年初开始施工建设。“项目总投入近300万元,分别来自省级补贴200万元、镇江市和丹阳市分别配套20万元,其余部分以村级自筹方式填补。大棚建好后,草莓和番茄全部种了下去,静待收获。”
村里建起了大棚,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村集体。2017年,张寺村有建档立卡户19户,38人。大棚建好后,其中6人都受雇在大棚里干活,这让贫困户喜出望外。村民丁月珍已73岁,没有收入来源。“现在,我每天在大棚里干8个小时就能挣到80元,而且都是轻松活,拔除草莓的病叶、枯叶,采摘草莓,一个月干25-26天,就能赚2000元左右,我很满意。”丁月珍说,平时再种点菜,还有土地租赁分红,自己生活完全够了。
2017年12月中旬,头部批草莓成熟上市,由于拿到了无公害证书,张寺村的草莓上市后销售价格达100元/公斤。“没想到真能卖出这么高的价。”薛晓明说,草莓收益好,村集体收入增加,脱贫的担子轻松多了。
农业是蕞看老天脸色的。2018年1月,连续两场大雪“袭击”,让镇江的农业设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张寺村也没能例外。“由于我们缺乏相关经验,雪后的持续低温,导致了仅有一层薄膜覆盖的4个大棚内的小番茄全军覆没。”但令薛晓明略感欣慰的是,“由于草莓大棚有3层薄膜,加上村干部冒雪攀上大棚顶部清理积雪,这才幸免于难。同时,我们立即吸取教训,上马加温设施,确保草莓的安全生长。”
“2018年,我们将通过生态农业和物业的双重收益,把贫困户没达标的钱补足,在今年实现双达标,把贫困的帽子彻底脱掉。”薛晓明说,村里还准备给两位五保户修缮房屋,让他们能住在敞亮的新房里。“村里有钱了,还将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村民享受村级发展的红利。”(周迎)
党员干部要涵养“过紧日子”的精神自...
《镇江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将于十一...
省委书记信长星到镇江丹阳、句容调研
2023年江苏-非洲合作交流会在镇举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