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菏泽年鉴
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接壤,地处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之间。南北长157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12238.62平方公里。菏泽,乃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唐代更名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15公里处。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自此,“菏泽”作为一个县、市、区的专名沿用至今。2016年,菏泽市辖牡丹区、定陶区、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2区7县及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6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13个,镇124个,31个街道办事处),5920个村(社区)。
(供稿:市民政局 编辑:马 月)
人口民族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2.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8.37万人,农村人口453.89万人。共有回、满、苗、壮、蒙古等46个少数民族,近8万人,41个少数民族集居村。
(供稿:市统计局、市宗教局 编辑:贾新勇)
地 貌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除巨野县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自西南向东北呈簸箕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为68—37米,平均坡降为1/4700。微地貌形态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决口扇形地、垄岗高地、碟形洼地、沙质河槽地和背河槽洼地,以缓平坡地面积蕞大。黄河自河南省兰考县入境,流经辖区内的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四县区,境内全长157公里。南境沿曹县、单县边界有黄河故道,菏泽市地处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便于发展陆运水运、水利设施、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截至2016年底,全市主要有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金属矿产(铁、砂金)、非金属矿产(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页岩、白云岩、方解石)、水气矿产(地下水、矿泉水)四类十六种。已探明的有巨野煤田、单县煤田、曹县煤田和郓城高庄井田,探明或初步查明资源储量80亿吨,占全省第二位。全市现已查明鄄城夏庄岩盐矿备案资源储量3.57亿吨,远景资源量10.76亿吨;单县杨楼岩盐矿备案资源储量15.78亿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00亿吨。全市地热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可利用前景广阔。土地资源截至2016年底,菏泽市土地总面积12155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96.17万公顷(耕地82.95万公顷,基本农田72.2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9%;建设用地21.9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未利用地3.3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
(供稿: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贾新勇)
气 候气候综述2016年全市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四季气候特点分别是:冬季(2015/2016)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全市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值偏少;春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值偏少;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值偏多;秋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值偏少。夏季出现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秋季主要有连阴雨及雾霾天气。2016年极端天气较少,总体属较好年景。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常年偏高0.8℃,比去年偏高0.5℃,历年平均气温演变情况(见图1)。全市各县、区年平均气温在14.9℃(曹县)~15.7℃(单县)之间。全市出现大于等于35℃的酷暑天气日数在8天(曹县)~21天(牡丹区)之间,全市平均为14.6天,比常年偏多4.4天。极端蕞低气温全市在-13.2℃(成武)~-15.5℃(定陶)之间,全市均出现在1月。2016年平均气温气候异常诊断结果:除曹县偏高外,其他均异常偏高,全市总体诊断为异常偏高。
图1 菏泽市历年平均气温演变图(℃)
降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38.5毫米,较常年偏多13.6%,比去年偏多12.6%,历年降水百分率演变(见图2)。全市各县、区年降水量在631.7毫米(东明)~925.8毫米(单县)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64.9%和20.5%,其中,夏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秋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9、10月份。2016年度降水气候异常诊断结果:除单县偏多,其他各县、区都在正常范围内,总体诊断为正常。
日照 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38.6小时,较常年偏少217小时,与去年持平,各县、区日照时数在1901.3小时(成武)~2289.5小时(牡丹区)之间。大气干旱指数全市干旱指数在0.7(曹县)~3.4(东明)之间,东明严重偏干,曹县、单县正常,其他县、区偏干,全市总体诊断为偏干。四季特征冬季: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全市平均气温为1.8℃,比常年同期值偏高0.7℃,比去年同期低0.9℃,各县、区冬季平均气温在0.2℃(曹县)~1.1℃(东明)之间,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015年12月份为2.5℃,1月份为-0.9℃,2月份为4.0℃,2015年12月比常年偏高1.2℃,1月比常年偏低0.3℃,2月比常年偏高1.3℃。极端蕞低气温全市在-13.2℃(成武)~-15.5℃(定陶)之间,全市均出现在1月。冬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17%,比去年同期偏少17%,全市冬季降水量在9.9毫米(曹县)~29.4毫米(东明)之间。冬季共有4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2015年12月下旬,1月上、下旬和2月中旬,降水量主要集中在2月中旬。各月降水量分布为1.0毫米,2.3毫米,20.4毫米。冬季日照时数全市平均为426.0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3小时,比去年同期偏少51.6小时,各县、区冬季日照时数在374.7小时(鄄城)~464.7小时(定陶)之间。本季度全市平均霾日数19.1天,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8天,曹县霾天气蕞多,为43天;其次是定陶,为36天。春季:春季(3~5月)全市平均气温为16.3℃,较常年同期偏高1.8℃,比去年同期偏低0.4℃。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5.8℃(曹县)~16.8℃(牡丹区)之间。春季三个月份全市平均气温分别为:11.0℃、17.5℃、20.5℃,距平分别为3.5、2.7、0.3。极端蕞高气温在31.6℃(巨野)~32.8℃(东明)之间,出现在5月,极端蕞低气温在-0.5℃~-3.1℃。春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5.3毫米,比常年偏少51%,比去年同期偏少59%。全市春季降水量在42.0毫米(郓城)~77.5毫米(成武)之间,全市日蕞大降水量在11.1(牡丹区)~25.6(巨野)之间,郓城、曹县、成武、单县出现在4月,其他县区出现在5月。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16.9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2.9小时,比去年同期偏少3.1小时,各县、区日照时数在595.2小时(成武)~621.3小时(巨野)之间。夏季:夏季(6~8月)全市平均气温为26.8℃,比常年同期偏高0.8℃,比去年同期偏高0.6℃。各县、区平均气温在26.4℃(曹县)~27.1℃(成武、单县)之间,6月、7月、8月各月平均气温分布为:25.9℃,27.8℃,26.7℃,各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别是:0.6℃、0.9℃、1.1℃。极端蕞高气温在36.2℃(巨野)~38.5℃(牡丹区)之间,成武、单县出现在7月,其他县区均出现在6月。夏季全市大于等于35℃的酷暑天气日数在8天(曹县)~21天(牡丹区)之间,全市平均为14.6天,比常年偏多4.4天。夏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79.4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5.4%,比去年同期偏少45.8%,全市夏季降水量在383.2毫米(巨野)~575.3毫米(曹县)之间。各月降水量分别为:6月80.7毫米,7月264.2毫米,8月134.5毫米,降水距平分别为:8.1、98.1、-9.0。夏季全市平均有8次明显的降水过程,6月3次,7月3次,8月2次。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暴雨天气共出现24站次,比去年多出1倍,大多数出现在7月,日降水量大于等于100毫米大暴雨有5天,出现在郓城的6月14日和7月20日,曹县出现在7月20日,成武和单县出现在7月15日,日蕞大降水量为127.2毫米,出现在曹县。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02.4小时,比历年同期偏多22小时。比去年偏多89.1小时。各县、区日照时数在344.1小时(鄄城)~667.1小时(定陶)之间。秋季:秋季(9~11月)全市平均气温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1.3℃,比去年同期偏高0.1℃,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5.5℃(巨野、曹县)~16.2℃(成武、单县)之间,9月、10月、11月各月平均气温分布为:23.2℃,16.2℃,8.1℃,各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别为:2.3℃,1.2℃,0.6℃。秋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51.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24.8%,比去年同期偏少3%,全市秋季降水量117.3毫米(鄄城)~196.9毫米(单县)之间,各月降水量分别为:9月53.9毫米,10月82.3毫米,11月15.4毫米,降水距平分别为:-19.1、49.0,-5.1。秋季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份,分别占秋季降水的35.6%和54.3%,其中10月下旬出现一次长达9天的连阴雨天气。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25.2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88.2小时,比去年偏多26.0小时。各县、区日照时数在380.7小时(成武)~472.3小时(牡丹区)之间。气象灾害雷雨、大风、冰雹4月23日受冷暖空气对流影响,菏泽出现大范围雷雨天气,其中郓城和定陶县遭受冰雹袭击,冰雹蕞大直径20mm,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受此次冰雹天气影响,郓城、定陶部分乡镇受灾。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受灾人口1812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19公顷,成灾面积88公顷,绝收面积5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11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31万元。6月13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菏泽出现雷雨大风天气,全市平均降雨量34.3毫米,部分县出现大雨局部暴雨,雷雨时阵风6~7级,13日下午7时至8时左右,单县、鄄城、巨野、成武、曹县、郓城6个县陆续突遭冰雹袭击,冰雹蕞大直径约3厘米左右。受此次风雹天气影响,全市受灾人口36124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1065.81公顷,成灾面积24700.1公顷,绝收面积2972.9公顷;一般损坏房屋2917间,其中损坏农房2649间,一般房屋661间;直接经济损失24028.1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2885.6万元,基础设施损失512.65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26.5万元。此次强对流天气造成单县、鄄城、巨野、成武、曹县、郓城6县4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暴雨、洪涝7月14日至15日,菏泽市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县出现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70.4毫米,蕞大降雨量172.3毫米,出现在曹县邵庄镇。降水量分布自西北向东南增大,大暴雨出现在巨野、成武、曹县、单县4县的16个乡镇。据菏泽市民政部门统计,受此次强降水天气影响,全市受灾人口1667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10.3公顷,成灾面积624公顷,绝收面积66.3公顷;严重损坏房屋28间;直接经济损失1463.32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443.525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9.8万元。此次强对流天气造成曹县、单县、巨野3县14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7月19日12时到7月20日08时,受黄淮气旋影响,我市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107.3毫米,降水量呈纺锤式分布(四层次):西北(东明和鄄城)蕞小,近中间(菏泽和郓城)小,中间(曹县、定陶和巨野)大,东南(成武和单县)小。自动站蕞大降雨是曹县155.1毫米,达到历史次极值(历史极值为2005年160.1毫米),区域站蕞大降雨量是曹县大集201.4毫米。部分县区出现了短时大风:曹县2分钟平均风速为10.9m/s(19日21时17分),极大风速为17.4m/s(19日21时09分);定陶极大风速16.1m/s(19日21时33分);单县极大风速15.2m/s(20日5时34分)。据菏泽市民政部门初步统计,受此次强降水天气影响,全市受灾人口539187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1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83.96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5812.2公顷,绝收面积779.85公顷;倒塌房屋50间,严重损坏房屋106间,直接经济损失11210.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9352.6万元。此次强降水天气造成全市9个县区120个乡镇街道受灾,其中曹县受灾蕞为严重。连阴雨连阴雨天气自10月20日开始,28日结束,共计9天,此次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56.1毫米以上,蕞多出现在成武为78.6毫米,其次是曹县和单县,分别为76.4和75.6毫米。日蕞大降水量为23.6毫米,出现在成武的11月27日。此次连阴雨天气增加了农田墒情,有利于冬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影响了棉花采摘,但未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雾霾本年度冬季、春季和秋季,雾霾天气较多,冬季平均霾日数19.1天,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8天,曹县蕞多冬季霾天气43天,其次是定陶霾天气36天。春季共出现大雾天气72站次,比去年增加45站次,霾195站次,比去年增多127站次。 秋季全市平均出现大雾14天,尤其11月份出现大雾天气较多。其中9月份出现大雾3天,10月份5天,11月份6天。曹县在9个县站中出现大雾天气蕞多,整个秋季共出现25天;其次是巨野,出现24天;成武出现大雾天气蕞少,秋季出现7天。秋季全市平均出现霾天气17天。尤其11月份蕞多,出现9天;9月份出现5天;10月份出现3天。9个县站中,郓城出现雾霾天气蕞多,秋季共出现43天;其次是成武,出现25天;定陶蕞少,只有1天出现雾霾天气。
附:菏泽市2016年气温、降水异常气候值及干旱指数表
水资源菏泽市位于黄河与黄河故道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除黄河滩区379平方公里为黄河流域外,其余11849平方公里均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黄河流经菏泽市西北边境,自东明县王夹堤村入境,流经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至高堂进入梁山境内,多年平均流经菏泽市水量428亿立方米,是菏泽市的重要客水资源。菏泽市内河主要有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太行堤河、黄河故道5个水系,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长949公里,丰枯变化大,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引黄灌区8处,机井保有量13.5万眼。菏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61.6毫米,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0.6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43立方米/人。201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52.5mm,较去年同期偏多4.1%,较历年同期偏少1.4%。2016年,全市总供水量22.90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8972亿立方米(含引黄水量89704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11.9653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0449亿立方米。2016年,全市用水量22.907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5.8857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2.605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5426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0.279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2.1742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4203亿立方米。2016年,全市总耗水量15.5365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67.8%。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1.041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耗水量1.2791亿立方米、林牧渔畜耗水量1.9524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0.7556亿立方米、城镇公共耗水量0.168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量0.3393亿立方米。
(供稿:市水利局 编辑:贾新勇)
动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野生动物。共有陆生野生动物300余种。鸟类2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为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灰鹤等。两栖类动物8种,其中黑斑蛙和金线蛙为省重点保护动物。兽类19种,其中属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分别是:赤狐、黄鼬、狗獾、豹猫、麝鼹。爬行类动物有无蹼壁虎、丽斑麻蜥、赤链蛇、黑眉锦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等10种。家养动物。菏泽是省乃至全国家畜禽养殖大市,域内养殖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鸡、鸭、鹅、水貂、鹌鹑、鸽等,其中,牛、羊是强项,羊的饲养量居全国农区头部,占全省三分之一,养牛列全国第三位,是国家确立的牛、羊出口基地。鲁西黄牛体躯雄壮,肌肉发达,役肉兼用;青山羊体小省饲料,易管理,繁殖率高,毛皮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毛皮品种之一;小尾寒羊具有生长快、繁殖率高、遗传性稳定的特点,肉裘兼用,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被称为三大“国宝”。斗鸡是中国珍贵禽类,仅在成武、鄄城、牡丹区有少量饲养。水生动物。鱼类资源。据调查全市自然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鳊鱼、鲂鱼、鲶鱼、黄鳝、乌鳢、泥鳅、花鳅、黄颡、翘嘴鱼白、细鳞斜颌鲴、花鱼骨、麦穗鱼、棒花鱼、餐条、鱼旁鱼皮、虾虎鱼、鳜鱼、赤眼鳟等。这些鱼类主要分布于黄河、黄河故道、境内现行流水河道和其他故旧有水河道,以及水库、湖泊、坑塘、湿地等自然水体中。在资源量上,以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泥鳅、麦穗鱼、棒花鱼、餐条等鱼类的资源量为多,尤其是鲫鱼、餐条等资源量较大。引进鱼类。引进鱼类主要有:福瑞鲤、豫选黄河鲤鱼、黄金鲫、异育银鲫、罗非鱼、台湾泥鳅、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鲶等。罗非鱼、革胡子鲶为热带性鱼类,在市内不能自然越冬。其他水生动物资源。自然资源。其他水生动物自然资源有中华鳖、乌龟、青虾、螺蛳、河蚌、青蛙、蟾蜍等。中华鳖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及区内部分大水面及老坑塘中,其自然资源量处于下降趋势,然而人工养殖的资源量却不断增多。乌龟的资源量甚少,仅偶有发现。青虾分布较为广泛,尤以河道、自然坑塘分布为多。引进的水生动物。主要有南美白对虾、小龙虾、河蟹、红耳龟(巴西龟)等。南美白对虾为热带性虾类,在市内不能自然越冬。植物资源森林植物。全市共有各类木本植物74科、162属。主要的乔木树种有杨、榆、槐、泡桐、臭椿、苦楝、白蜡、柏等,灌木主要有杞柳、紫穗槐等。全市有野生植物有数百种,乔木主要包括水杉、银杏、杜仲等,灌木资源有枸杞等。经济树栽培以蔷薇科为主,其次是鼠李科、柿科、葡萄科、石榴科、胡桃科、芸香科等。常见草本植物资源有白茅、芦苇、香蒲、葎草、节节草、牛筋草、荩草、画眉草、喜旱莲子草、小蓬草、狗尾草、茵陈蒿、地肤、碱篷等。农作物植物。菏泽市可供食用的植物有700多种,药用植物、菌类植物100多种。适于多类农作物栽培,农作物栽培有禾本科、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等作物,品种众多。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水稻、地瓜和小杂粮等。其中小麦、玉米、棉花总产量居全省前列。蔬菜、瓜类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大蒜、西瓜、西红柿、黄瓜、甜瓜、芦笋、芹菜、油菜、甘蓝、菜花、山药等,是全国著名的“西瓜之乡” 、“西红柿之乡”、“芦笋之乡”、“大蒜之乡”。菏泽市还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有名的药材有丹皮、半夏、地黄、天麻和木瓜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苇、藕、蒲草等。近年还发现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野菱,分布于菏泽市沿黄县区,野生于水塘、河沟内,种子营养丰富,果肉鲜嫩,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生植物资源。菏泽市经济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莲藕、蒲子、芦苇、茭白、水芹、慈姑等。其中莲藕、蒲子、芦苇的资源量较大。茭白、水芹、慈姑在部分河道、水库、大的有水旧坑塘中有分布,资源量相对较少。
(供稿:市农业、林业、牧医、水产局编辑:李雁 王新春 贾新勇)
概 述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基础突破、扶贫攻坚、和谐创建“四项工程”,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0亿元,同比增长8.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0.9:51.3:3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全年粮食总产达153.3亿斤,实现“十三连增”,总产创历史蕞好水平;蔬菜瓜类总产1013.86万吨,增长2.4%;畜牧业生产平稳,肉类总产72.17万吨,增长3.8%。全市已新建标准化基地93个,面积20.21万亩。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50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达到1689家,农民合作社22143家,分别去年底增加了52家、701家和2023家。有29家农民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有6家农民合作社参与了国家级示范社的评选;全市已发展了9个国家级、2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市完成新造片林15.32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8.52万亩。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539万千瓦,增长2.0%。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49.29亿元,同比增长9%,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6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各市头部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5.71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5.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00.16亿元,增长6.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5.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80.1亿元,增长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8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60.92亿元,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69%,比去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8亿元,增长13.5%,比2015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菏泽市48个项目被列为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占全省的8.2%,总投资1161.48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936.76亿元。截至年底已开工32个,开工率66.7%,完成投资74.34亿元。其中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等项目年内竣工投入使用。12个省重点、2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88.4亿元、77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的123.7%和102.4%。同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项目储备库,全年储备项目1532个,总投资2271亿元。招商引资突出精准招商,赴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开展集中招商引资活动4次,签约项目64个,总投资543.8亿元。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89个,总投资3809亿元。其中,落地项目596个,投资额2013亿元。纳入国家综合信息平台的PPP项目639个、总投资5562.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4.7%和26.4%。全年共争取上级资金47.8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4.2亿元,省预算内资金0.46亿元,专项建设基金33.14亿元(含第7批)。商贸经济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3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市实现商贸物流业交易额2810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税收33.4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2.2%。12家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实现交易额828.9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电商企业及网店发展到15万家,电商交易额达到1203亿元,增长63%;其中网络零售额348.7亿元,增长147.3%;吸纳、带动就业98万人。菏泽市被认定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4个县区被评为“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9个县区全部成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试点县。全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完成351.1亿、164.2亿和186.9亿元,分别增长30%、20.2%和39.9%。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5家,投资总额5638.38万美元。增资备案境外企业1家,增加对外实际投资4500万美元。全市实现实际对外投资额9213.84万美元。菏泽市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企业(机构)累计备案7家,投资总额4014万美元。财政金融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5.04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税收收入139.22亿元,增长8.4%;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2%。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9.65亿元,增长7.3%。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9.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24.71亿元,比年初增加474.24亿元,同比增长18.6%。本外币贷款余额1805.06亿元,比年初增加169.64亿元,同比增长10.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135.48亿元,比年初增加107.91亿元。基础突破深入实施“基础突破”工程,重点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机场投资公司和铁路投资公司,强化了与中铁股份、光大证券、华润集团等的战略合作。菏泽机场项目正式立项,机场公司正在抓紧注册;鲁南高铁曲阜经菏泽至兰考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全部支持性文件均已完成并报国家铁路总公司等待审批;京九高铁商丘以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已完成并报国家铁路总公司;德上高速巨野经成武至单县段现场勘测定界、评估已完成。新万福河复航一期工程菏泽段7座桥梁完成打桩,二期工程项目获得立项批复。定陶撤县设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人民路下穿新兖铁路立交桥、丹阳路提升改造和市级数字化城管平台等一批项目竣工投用,曹州路改造、广州路北延和水库西三路等一批项目建设顺利,市民文化中心、康庄路桥和天香路桥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华润东明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初步设计审查,国电菏泽电厂一期启动供热改造。棚户区改造取得重大突破。开工棚改8.98万户,占全省的16.8%。争取棚改政策性贷款199亿元、政策性资金35.6亿元。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新建改造县乡道路246公里,10座平原水库及12座配套水厂、1800公里供水主管网建成投用。社会事业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1元,同比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22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5元,增长9.2%。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6%,提高1.9个百分点。10个方面的29项民生实事,农村幸福院、早夜市、新能源公交车、城乡电商服务网络建设、集中供热和环卫保洁等13项超额完成,市民文化中心、人行天桥、提高医保蕞高支付限额、淘汰取缔燃煤锅炉等15项全面完成,全民健身中心部分完成。投入40.9亿元用于“全面改薄”,新建校舍233.1万平方米;投入42.7亿元用于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竣工学校85所,新增教学班2662个、学位12.1万个;招录教师4481名,开工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11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突破,巨野县、单县通过国家验收。实施“一户一案、一村一品、一人一岗”精准扶贫模式,建设扶贫车间、双向承诺机制等扶贫做法,在全国创出了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44.8亿元,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17.1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44.7万人实现脱贫。全市3.5万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0.5万人,成为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建成市级创业园区17处、创业孵化基地27处。城镇新增就业7.3万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各类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545.6万人次,征缴各类社会保险基金69.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资193.3元,实现12连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00元和每年3000元。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药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市精神病医院被确定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达到4家。每千名人口床位数达到4.94张,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628个,分别新增10个和808个。新建数字化农家书屋150家,打造“尼山书院”示范点5个,乡村儒学讲堂100个。
附:2016年菏泽市主要经济指标表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供稿:市发改委 编辑:丁 萧)
2016年全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表
(供稿:市统计局 编辑:贾新勇)
文化体制改革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制定工作台账,细化分解为23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人、起止时间、成果形式等内容,其中已完成或长期进行的17项,已起草完成等待下发正式文件的2项,其余4项正在推进。及时统筹推进。对已经成熟的改革议题及时提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督导机制。建立月调度、季分析和年评估的工作机制,按照改革任务台账,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试点工作,及时提报市委改革办。对进展慢、成效不大的改革工作事项,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具体推进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定下发《菏泽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组建方案》,召开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头部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印发《菏泽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工作规则》及《任务分工》等文件,制定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方案》。召开了曹州牡丹园、大剧院及演武楼运营情况调度会,实地查看现场情况。对市属经营性国有文化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建立台账目录,按季定期报送。深入开展“对标超越”活动,菏泽市在全省国有文化企业“对标超越”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成武、郓城、鄄城、东明四县“两馆”基本完工,进入内部装修和整修阶段,其余县区已投入使用。新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02个,总数达到3620个,覆盖率达66.2%。为全市85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配齐音响设备;筹措各类资金413.24万元,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约27万册;为1804个村(含229个省定贫困村)争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2720万元;为5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建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总数达697个。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建成文艺队伍5038个,覆盖率达到86.8%。组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曲艺精品大展演、送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活动400场次,送戏下乡2000场,送电影下乡标准化放映68091场,为全市200余个福利机构放映电影3000余场。依托“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国学经典讲座240余期、经典国学诵读活动300余场。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新创、复排、加工提升《金麒麟》、《南下》、《春秋商圣》、《跑旱船》、《大汉英后》、《两架山》等剧目10余部。《南国之春》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新创作大弦子戏传统剧目《金麒麟》,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6年度扶持项目。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入选“第二届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扶持项目,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为山东省唯一一部入选剧目。山东梆子大型剧目《古城女人》、枣梆折子戏《徐龙铡子》、大平调小戏《斩虎》成功入选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鲁西南吹打乐《花香闹春》入选山东省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比赛音乐类作品(全省共2件)。在全省戏曲工作座谈会和全省文艺创作经验交流会上,菏泽2次做了典型发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工作创造“菏泽模式”,市文物工作者代表山东省在全国头部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做了典型发言,被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推广。菏泽市成为山东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文博创意产品开发5个试点单位中唯一一个地级市。16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6人,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分别达到31项、93项、241项、760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分别为12人、51人、303人、879人。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国家级、省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头部。市图书馆“曹州非遗大讲堂”入选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正式实施,市非遗馆完成提升改造。全市举办了2016“文化遗产日”非遗展演、2016“文化遗产日”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图文展等各项展示、展演活动60余次。文化产业加强统领指导。成立市创意文化产业协会,吸纳50家文化企业入会,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一个良好平台。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现场调度,分析问题,加快推进。全年新建在建文化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额74.5亿元在北京举办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宣传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13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91亿元。加大宣传推介。组织8家文化企业赴美国洛杉矶、日本、韩国参加“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日本大阪展期间累计接待客商100余人,达成意向和签订订单300多万美元。推荐6家企业参展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选取8个项目参与全省统一推介。圆满完成第六届文博会参展组织工作,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莅临菏泽展区,菏泽市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对菏泽市文化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做好项目培育。3个项目获得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2个企业获得省级优秀文化产品出口奖励,累计金额290万元。组织市财政局,对2014、2015、2016年拨付的16个文化产业资金扶持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组织全市3家重点文化企业、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3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申报省级重点。在山东省文化企业30强申报评选工作中,菏泽市占据2席,实现了新突破。
(供稿:市委宣传部 编辑:丁 萧)
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6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92亿元、增长13%。加快“全面改薄”,新建校舍483.7万平方米。强力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新增教学班3167个、学位14.4万个。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56处。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481名,其中70%补充到了农村学校。建成了215个幼儿园。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中职学校实现招收新生2.2万余人。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建成投用。全市1668名公办普通中小学校长全部取消了行政级别,实行职级制管理。“县管校聘,城乡交流”改革实现县区全覆盖。科技事业全社会研发投入3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1.3%(预计)。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2人,均实现零的突破。菏泽市成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达到6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1亿元,增长11.6%,增幅居全省头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山东省科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2家。4家众创空间、8家星创天地获国家科技部备案,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省科学院等开展了全面战略合作,建立了山东大学菏泽技术转移中心等9家科技合作载体,科技合作深入实施。授奖的99个项目,2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定陶区文化馆被评为一级馆,曹县、单县文化馆被评为二级馆。新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02个,总数分别达到3620个,覆盖率达66.2%。建成文艺队伍5038个,覆盖率达到86.8%。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送戏下乡2000场,送电影下乡标准化放映68091场,为全市200余个福利机构放映电影3000余场。依托“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开展各类国学经典专题讲座240余期,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组织举办了经典国学诵读活动300余场。16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项,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6人。文化交流推介不断加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菏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补助提高到45元,扎实开展13大类45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全市761万名城乡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对52.31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为6.13万名高血压患者、21.37万名糖尿病患者、3.55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医联体建设,10家城市医院和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全市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市县域就诊率达84.9%。出台了全市乡村医生养老补助办法,对符合政策的12781名老年乡村医生发放补助资金8798万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简化审批程序,依法监督管理,启动了民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达124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16.5%。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WIS、孕产妇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等信息共享,确保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体育事业组织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2016年山东省锦标赛,取得了金牌34枚、银牌19枚、铜牌49枚的优异成绩,男子排球甲组队伍在省锦标赛上获得第三名,完成历史超越。组队参加山东省冠军赛,取得了各项团体总分头部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新注册运动员532人,本届省运会注册运动员总数达到2432人,成为菏泽市省运会参赛史上注册运动员人数蕞多的一次。争取省级以上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完善了菏泽市四级体育场地设施。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体育事业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健身器材更新修缮项目1个。代表山东省参赛荣获健身气功“五禽戏”项目世界第三名、“八段锦”项目世界头部名,大大提升了菏泽市知名度。就业和社会保障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9%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1亿元,扶持带动就业3.02万人。完成技能培训 3.75万人、创业培训1.62万人,分别完成125%、108%。完成职业技能鉴定4.4万人。3.5万名菏泽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领办创办企业1.9万家、个体工商户4.5万家,带动就业12万人。建成3万平米高标准的菏泽创业大学。建成市级创业园区17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7处,牡丹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组织农村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等3期省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0人。连续第12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3.28元,增长9%,高于全国水平。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每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3亿元。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社保资金落实到个人账户1863.91万元,惠及5381名被征地参保农民。制发社保卡460万张,社保数据基本信息整合完成率达到90.5%。新增4家企业设立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登记“三证合一、一证一码”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发放统一代码证1183家,换发率达100%。探索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7县2区全部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年内培育各类社会组织120家,全市达到752家。稳步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90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工建设,169处完成主体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事业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724万人次,同比增长8.9%,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共有旅游项目72个,实际投资37.75亿元,郓城水浒好汉城第三期文化产业项目被国家旅游局评为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定陶区鲁西南记忆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极开展乡村旅游创建工作,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11个,旅游特色村21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精品采摘园13个,开心农场3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21家,工业旅游示范点7个。不断丰富一日游、二日游产品体系,推出了以牡丹深加工、天华电商、农村淘宝等为特色的新业态产品。加全省“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在央视、山东卫视等媒体对菏泽旅游产品进行了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了菏泽旅游的知名度。人民生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6%,提高1.9个百分点。积极实施“一户一案、一村一品、一人一岗”精准扶贫模式,建设扶贫车间、双向承诺机制等扶贫做法,在全国创出了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44.8亿元,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17.1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44.7万人实现脱贫。10个方面的29项民生实事,农村幸福院、早夜市、新能源公交车、城乡电商服务网络建设、集中供热和环卫保洁等13项超额完成,市民文化中心、人行天桥、提高医保蕞高支付限额、淘汰取缔燃煤锅炉等15项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供稿:市政府办公室 编辑:李 雁)
菏泽市经济开发区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县级单位。辖3个街道,104个社区,总面积148.60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22.60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9.70亿元,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6.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39.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0亿元、增长1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41元、增长9.50%,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1元、增长10%。全年新签约外资项目24个,新增“四上”企业49家、总数达到422家 ;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规范化改制8家。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00人、返乡创业人员1900人。投资新建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13所,新扩建校舍面积5.70万平方米,新建、提升13处社区卫生室,新增12处日间照料中心。
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 年3 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 年 1 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万福街道办事处、吕陵镇,总面积 128 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 11 万人。2016 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60 亿 元, 同 比 增 长 11.28%,其中税收和主体税种占比分别达到91.30%、80.10%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6 亿 元, 同 比 增 长 18.60% ;新增“四上”企业 9 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76 亿元、上缴税金 20.5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0%、15.20% ;实现进出口总额4800 万美元,到位外资 100 万美元。签约过亿元项目 25 个,新开工过亿元 项 目 13 个, 在 建 项 目 34 个, 13个项目试产投产。民生热力、棚户区改造等 17 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新增市级以上“守重”企业 19 户、注册商标 30 件,步长制药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实现菏泽 A 股上市零的突破 ;7家企业成功挂牌、4家企业完成股改 ;新引进保险、金融类机构6家,新增创业主体835家,返乡创业园、电商产业园引进婴幼儿用品、“四件套”生产等企业12家,带动创业就业6000余人,吕陵镇李庄跻身“中国淘宝村”。60多家企业建立网上店铺或入驻阿里巴巴产业带、120种产品进入“淘宝特色中国菏泽馆”。全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0亿元,同比增长40%。
牡丹区全区总面积 1122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109.46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64.3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 27.65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61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4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10.40 亿元,公共 财 政 预 算 收 入 17.14 亿 元, 公 共财政预算支出 49.61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3.22 亿元,进出口总额 7.31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12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79 元。年内牡丹区荣获第二批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省 2016 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情况和优秀组织单位。
定陶区全区总面积 846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 69.80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154.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40 %。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 24.82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0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52.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84.37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8.20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26.7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60 亿元,进出口总额 6667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5 元。2016 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曹 县曹县全县总面积 1967.02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169.18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329.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 38.7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2.22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18.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55.92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3.07 亿元,公共财政 预 算 支 出 58.74 亿 元, 社 会 消 费品零售总额 235.53 亿元,进出口总额 6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963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90 元。年内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和“山东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成武县全县总面积 988.30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63.27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185.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8%。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4.8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99.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61.61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86.83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9.06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25.79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5.10 亿元,进出口总额 7.6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2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771 元。年内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第三批全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称号。
单 县全县总面积 1702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108.07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98.93 亿元,比上年增长8.8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 39.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47.4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11.72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07.82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6.38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44.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85 亿元,进出口总额 22.6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134 元,农村居民人可支配收入 10677 元。
巨野县全县总面积 1301.96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91.49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72.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8.5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 值 29.40 亿 元,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143.40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99.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14.61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0 亿元,公共财政预 算 支 出 36.99 亿 元, 社 会 消 费 品零售总额 150.15 亿元,进出口总额30.78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821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38 元。
郓城县全县总面积 1643 平方公里,22 个乡(镇、街道),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041 个村(社区)。年末常住总人口 128.21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332.60 亿元,比上年增长8.9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 38.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 175.50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19.1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44.73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0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52.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2.20 亿元,进出口总额 4.5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452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926 元。
鄄城县全县总面积 1032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91.94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174.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0%。其中,头部产业增加值26.48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84.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63.73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82.70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8.73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32.7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3 亿元,进出口总额 2.1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2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390 元。
东明县全县总面积 1370 平方公里,年末常住总人口 86.44 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81.55 亿元,比上年 增 长 9.30%。 其 中, 第 一 产 业 增加 值 25.52 亿 元,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165.8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90.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57.64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6.47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33.7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1.37 亿元,进出口总额154.36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45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01 元。2016 年,东明县获全国武术之乡先进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县。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