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聚力“苏”发展③|扬州:“名城叠加”看“好地方”发力奋进绘新篇
难忘“二十四桥明月夜”,自然“烟花三月下扬州”。
既是“中国运河头部城”,又是长江经济带主力军。
“好地方”自然吸引“好资源”,创造“好成绩”。今天的扬州,更是众多国家和省级战略惠及之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级战略在扬州交汇,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宁镇扬一体化等江苏省重大战略在扬州叠加。
如今,扬州各项工作发力奋进,“名城叠加”效应凸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加快建设,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快马加鞭、比学赶超,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势头。
“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势登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5亿元,居全国城市第3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5万元,跻身全国城市前20位,主要指标增幅快于全省、好于全国。这是2022年扬州市交出的优异“成绩单”。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产业兴旺,是一座活力涌动的科创名城。
扬州产业基础雄厚,上世纪90年代曾创造了汽车、造船、化工、服装、柴油机、集装箱、空调器、其他特色产业“八龙齐舞”的规模经济发展“扬州现象”。目前全市拥有 “四上”企业1.1万家以上,已形成以13个重点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超千亿,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33位。
目前,扬州已经形成“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3”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2”是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3”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百亿级集群;“1”是新兴战略产业航空产业集群。
扬州科教底蕴深厚,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74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268家,拥有扬州大学等8所高校和里下河农科所、723所等知名科研院所,近年来还引进落户了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创平台,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城市创新生态指数跻身长三角城市前10强。
扬州区位优越,是一座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扬州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地理中心位置,东距上海、南距杭州不到300公里,西距南京不到100公里。
观察员采访了解到,目前,扬州公、铁、水、空立体式现代化交通体系基本构建,京沪高速与沪陕高速、连淮扬镇铁路与北沿江高铁、京杭运河与长江等三种类型国家级交通干线正在扬州形成“十字交汇”,乘高铁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仅需50分钟、100分钟和5小时,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已开通到50多个国内热点城市、14个国际(地区)的航线。
当前,扬州正在依托高铁扬州东站、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扬州港,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旅游航空枢纽、大运河—长江—海洋水水中转枢纽,经济地理、城市能级将进一步重塑和提升。
扬州人文昌盛,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文旅胜地。
她风景秀美,颜值一流。扬州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58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东关街、皮市街已成为新兴“网红”景点。
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级城市名片,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中国东部地区风貌保存蕞完整的古城之一,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家、各类文博场馆149处,雕版印刷、古琴、剪纸、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玉雕、漆器等20项国家级、6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沿线座城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市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沿线城市之首。
有颜有内涵,难怪扬州这个“网红”城市人气长盛不衰。今年一季度,扬州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30%以上,已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她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去年实际利用外资17.3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千亿元,新签约比亚迪汽车芯片及模组等50亿-100亿元项目和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等100亿元以上项目各9个,累计有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0多家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公司在内的1400多家外资企业在扬州落户。
扬州营商环境优良,连续10年出台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连续3年以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头部会”,以 “好地方、事好办”为标识的良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了各类创新创业者,全市常住人口连续8年实现净流入,拥有市场主体近70万户、每6.5名扬州人中就有一位创业者。
面向未来,扬州将在“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蓝图的指引下,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奋力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观察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