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园:聚力挖潜降碳书写绿色答卷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新材料产业园:聚力挖潜降碳 书写绿色答卷
2018年小试牛刀,初尝甜果;2019年持续摸索,成效显著;2022年跨越式增加投入,对发展充满信心……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内的昌和化学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和化学”),了解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改实现产业升级与节能降耗双丰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昌和化学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丹阳一家国营化工厂,后来历经改制于2007年进入丹阳开发区,2013年因工厂扩产需要整体搬迁至新材料产业园,并于2014年12月实现试生产,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家研发、生产、销售亚磷酸酯系列塑料稳定剂的企业。
“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还得从2017年的美国化工企业走访之行说起。”昌和化学常务副总余新伟向记者娓娓道来,2017年企业领导层走访美国先进化工企业,意外发现美国这些历史悠久的化工企业存在共性——尽管生产设备年限已久,但仍然在高效“服役”。
2018年,昌和化学正式开始“技改之路”。这一年昌和化学投资700余万元,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对原有的亚磷酸酯产品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经过改造,一方面产品由单一的亚磷酸酯新增亚磷酸混合酯,该产品原来只能由美国某化工企业生产,契合该化工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的需要,通过专利授权,昌和化学成为亚磷酸混合酯在全球的第二家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新设备通过对副产品苯酚进行提纯,粗苯酚实现了“华丽转身”,由原来的生产废料变成了生产原材料及售卖产品,实现了废料循环利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果说2018年的技改让昌和化学看到了“希望”,那么2019年的技改则是让企业坚定了“信心”。2019年,昌和化学投资200余万元,利用现有厂房内预留空地,购置先进设备对原亚磷酸酯生产线的工艺和安全环保设备进行技改提升,通过改造原8条单伏反应生产线条自动化连续反应的生产线。
“生产线的升级让我们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在产能增加、一线生产工人减少及节能降耗三方面。
数据表明,2020年6月,2019年昌和化学实施的技改项目实现试生产,2020年下半年,每个月企业需要支付的电费与天然气费用均不超过15万元及30万元,而在此之前企业每个月需支付的两项费用均不少于30万元及40万元。“仅每月支付的电费及天然气费就减少40%。”
产值螺旋式上升,企业的技改投入也在同步。2022年,昌和化学投资4000余万元,利用预留空地新建1座甲类仓库和1座丙类仓库,将现有丙类车间改造为甲类车间,并对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消防安全系统、冷却水系统等公用工程进行改造和优化。
一方面,丙类车间升级为甲类车间,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类型,产品品质与规范标准将同步提升;经过改造原14条生产线条生产线。
“今年实施的改造预计于明年6月实现试生产,经过测算,届时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能耗将降至50%左右。”余新伟对此信心十足。
像昌和新材料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落实以节能降耗为前提的化工企业技改升级,是新材料产业园众多化工企业走上新发展征程的生动缩影。据新材料产业园党委副书记、管办副主任夏建敏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材料产业园通过严把项目准入评估关,抓好产业提质、项目提速、服务提效,新材料产业园逐步构建起高水平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一体化园区。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园推动江化微、赢创新安、索尔维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投产达效,打造托尔等一批高精尖、隐形冠军企业,助力入园企业的产品高端化发展;支持南帝化工、江南化工等一批优质企业降本增效、产品升级,向高性能、复合化、高附加值方向做强产业纵深……
采访结束时,记者了解到新材料产业园已启动绿色园区建设,目前《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已出台。
文稿:张琼霞 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