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眼镜+”文章讲好“丹阳眼镜”故事
做好“眼镜+”文章,讲好“丹阳眼镜”故事
——专访中国眼镜协会驻会副理事长江波
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
“丹阳有非常好的眼镜产业基础和优势,也有浓厚的眼镜文化,这是其他眼镜主要产区城市所没有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独具丹阳基因的优势因素,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政策扶持上进一步发力,讲好‘丹阳眼镜’故事,擦亮‘眼镜之都’招牌。”昨日下午,中国眼镜协会驻会副理事长江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面对丹阳产业的发展现状,江波对丹阳眼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通过参加丹阳眼镜节,我们不仅走进眼镜小镇,还走进万新、明月等明星企业参观调研,感触非常深,尤其是丹阳眼镜企业正在大力推广的智能车间,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选对了发展方向。这不仅是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江波说。
2023年1~5月,丹阳眼镜制造业销售收入44.78亿元,其中出口销售额13.55亿元。1~5月,丹阳市出口527类商品涉及6类产业链共出口81.18亿元,占全市外贸整体出口88.23%,同比增长3.58%,其中眼镜及视光学出口同比增长13.3%。从这张成绩单能够看出,丹阳眼镜发展韧性持续彰显。但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丹阳又将如何下好“眼镜之都”高质量发展这盘棋?
“我觉得丹阳的眼镜发展之路很有前瞻性。早在2021年,丹阳就成立了丹阳眼镜电商产业园,同时揭牌成立的还有丹阳眼镜跨境电商产业园、丹阳直播经济产业园、丹阳眼镜设计孵化园及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新时代,手机的普及加速了网络购物的节奏,而电商将助推更多的丹阳眼镜‘漂洋过海’。可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很对,但需要完善细节,在过程上用心经营,用好口碑打造好品牌,从而让‘丹阳眼镜’这张名片更吸引人。”江波认为,丹阳可以在规划、管理、政策、人才、文旅、品牌等方面继续发力,尤其应根据不同群体出台对应扶持政策,凝聚起行业向心力,助推做大做强。同时要加强对眼镜市场的管理,用精细化管理让市场提质升级,助推“丹阳眼镜”更好发展。
“现在不少消费者出门购物前喜欢‘上网求攻略’,哪家店产品评价更好?哪家店产品性价比更高?如果我是一名想来丹配镜的消费者,在进入丹阳之前我没法提前攻略丹阳眼镜市场,没法了解每家眼镜店的特色,这就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丹阳眼镜市场是丹阳眼镜的窗口,更应该注重数字化建设和便捷式服务。”江波建议丹阳眼镜市场加强数字化建设和推行商铺评星机制,根据商铺诚信经营情况,推出一批政府推荐商铺、诚信商铺、服务之星等,主动帮助外地消费者“选择”,同时通过评优机制也能倒逼商家品质和服务升级,进一步推动规范化经营,从而提升整个丹阳眼镜的品质水平。
“丹阳眼镜节上的情景秀《时光之镜》通过时光穿越,让我们沉浸式看到了丹阳眼镜的‘古与今’,也看到了丹阳眼镜深厚的历史文化,我建议丹阳进一步做好‘眼镜+文化’的文章,通过文旅融合,让‘丹阳眼镜’圈粉更多。”江波说,一座城市围绕“一副眼镜”做文章,是一项系统大工程,需要全局谋划、推出措施、出台政策、落地落实,更需要城市管理层用心用情,齐心协力,共同擦亮“丹阳眼镜”名片;要坚定走品牌发展之路,将现有品牌做大做强,同时加大设计师品牌孵化,将时尚眼镜产业进一步个性化,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行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丹阳眼镜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江波表示,中国眼镜协会将大力支持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通过业务指导、合作办展等方式加强与丹阳的合作,继续擦亮“丹阳眼镜”品牌,共同做好“眼镜+”产业新生态文章。通过融合,把单纯、传统的眼镜产业延伸至囊括“眼、视、光”在内的“眼镜+”产业新生态,把时尚、健康与文化融合在一起,融入更多新元素、新场景。同时,依托人才、智能制造等优势,赋予眼镜产业发展更多新优势、新动能、新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