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陵口镇青禾家庭农场总经理汤磊:昔日新闻人今日新农人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丹阳市陵口镇青禾家庭农场总经理汤磊:昔日新闻人 今日新农人
眼下虽然是农闲时节,但是今年28岁的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青禾家庭农场总经理汤磊却一点闲不下来。在获得2023年江苏省“百佳家庭农场”后,他整天呆在农机库里,为农场60多台套的各式农机进行保养维护,为接下来的收割做好准备。
谁又能想到,眼前这个黑黝黝的精干小伙,五年前却是一名在大城市里,背着相机、四处采访的新闻记者。汤磊就读于无锡的一所大学,担任了大学摄影协会会长。2018年毕业时,正好《江南晚报》来校招,经辅导员推荐,能拍会写的汤磊在报社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试用。试用期满后,报社准备和汤磊签订正式聘用合同,除了五险一金,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是5600元。“我刚在无锡买了房,每个月要还款5068元,想想蕞后还是卖掉无锡的房子,放弃了报社的工作,回到老家做一名新农人。”
虽然汤磊的外公毕业于兰州大学农业专业,父亲从事农机化服务30余年,但是汤磊没有做过一天农活,对种田还是一窍不通,而种了一辈子田的父亲对无人机、无人农机也是束手无策。回到家乡的汤磊足足花了两年多时间,不但学习了如何种田,而且掌握了无人化农场的相关技术。
“这是一架多光谱无人机,它可以在150米的高度对庄稼的长势进行全面‘CT’,田里的病虫害、杂草和长得稀疏的地方都可以一目了然。并且通过软件进行合成分析,自动生成‘处方图’,我只要把SD卡再插到植保无人机上,把农药化肥按比例配好,植保无人机就可以‘对症下药’,精准喷洒,再也不用一处有病,整田打药了。我测算过,在粮食增长10%产量的同时,可以减少10%的农药化肥用量。”汤磊算了一笔账,农场360亩土地,一年可以减少农业成本3.2万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了,农民种田苦,农业望天收。作为新农人,汤磊深知农民和农业的辛苦:回报周期长、隐形风险大,利润很单薄。汤磊先后购买了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等智慧农机。“我们这儿的田块大多是不规则的,即便是看起来非常规整的田块,其实也是有误差的,但是运用北斗导航进行全程无人化操作,可以精确到正负2.5厘米,精度是汽车导航的80倍。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辛苦指数,同时还能增产增收。”汤磊说,本村一对65岁的夫妻承包了600亩的土地,由于种植技术等方面较为落后,收益一直不好。在一年的帮扶过程中,通过智能化播种、科学化管理,再加上自己提供的免费粮食仓储,对方的水稻亩产从600斤上升到近1000斤,同时也给老两口带去了30多万元的收益。现在汤磊除了种好农场360亩土地外,还帮周边乡镇的6000多亩土地进行植保作业。原来他父亲一年收入30万元,在汤磊的努力下,全家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
“想要提高技术、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蕞关键的还是加强学习。”汤磊说,自己在参加完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后感触颇深:老师教授的犁耕深翻技术,让水稻的亩产量从原本的1200斤上升到1430斤、小麦亩产量从900斤上升到1130斤;培训中的涉农企业市场化运营课程,让自己懂得如何更精准的定位农产品,自家农场蕞优质的“齐梁三町”大米蕞高价格卖到了每斤2.5元。
“今年,我还准备再花20多万元更新播种设备,在原本小麦、水稻的基础上,试着加种油菜等新的品种。”汤磊说,通过学习和交流,他发现自己家庭农场的亩产量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上升空间,他希望通过加大设备投入、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亩产,“希望能通过我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当地的标准,然后传授给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