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发改经信委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号议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4486224/2018-01619
丹阳市发改经信委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号议案的答复
丹发改经信招商〔2018〕116号
对《关于实施产业强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开发区、高新区重大优质项目建设的议案》答复
丹阳市发改经信委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号议案的答复
丹阳市发改经信委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号议案的答复
您们提出的《关于实施产业强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开发区、高新区重大优质项目建设的议案》收悉,首先,对于您们作为人大代表所具有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使命感,表示崇高的敬意!正如您们议案所说,开发区经过25年多的开发和发展,为我市的经济社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工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东部新城。丹阳高新区由云阳街道为主体组建,2013年由原云阳高新区与延陵凤凰工业园整合而成,201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市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和云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纵观开发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实体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质量不够优,项目承载能力建设滞后,表现在GDP、工业投入、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还不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还不强。
2.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高科技产业占比低,原有大项目支撑经济作用也不明显。产业项目招引乏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招不来、引不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数、省级以上品牌数还不多。
3.配套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政策作为依据和支撑,在项目准入洽谈时无法严格把握,在项目签约时没有吸引力,在项目落地后没有激励奖惩的考核办法。另外,园区体制机制不完善,没有成立统一的运营管理机构,对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没有精准的指导和规范的运行管理,不能适应园区的发展需要。
为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园区建设。为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把重点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现代化产业社区,在今年的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百项”重点工作,都将园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现我委正牵头组织起草相关政策意见,其中许多与您们的建议相似,针对您们的建议,我们的答复是:
1、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是着力规划引领。合理调整园区区划,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开发区、高新区正确定位、合理布局,对其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进一步编制和完善,形成“一张蓝图”引领两个园区的未来发展。
二是科学定位产业方向。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为适度发展头部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其中头部产业主要抓好绿岸农业园、香海琴凤生态园等建设。第三产业重点围绕眼镜特色小镇、练湖水城、水晶山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第二产业发展重点是:一要推动眼镜光学、森工产品、五金工具和汽车零部件四大特色产业提升质态,高端化发展。二要推动新兴产业蓄势崛起。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建设航空航天新材料板块;加快培育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建设大健康产业板块;加快培育智能化精密装备产业,建设智能化装备制造和电动车产业板块。高新区立足成为全市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主阵地,重点做好以科技小镇为依托的孵化器载体建设。一要打造“双创”科技人才创业高地。二要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共建产业研发平台。三要培育面向全市优质企业的研发总部。四要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五要完善核心区功能配套,吸引高层次人才入住。
2、优化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向现代化产业园区转型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配强园区建设力量。目前,两个园区采取的是区与街道合一的运作模式,在不突破现有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内设机构设置,配强园区建设力量。同时明确职能定位,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开展园区管理。园区管委会主要承担园区的公共社会事务、行政服务管理等工作,而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等应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来负责。二是采取多种模式,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努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积极创新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园区专业运营团队,坚持用市场化的理念、手段和运作机制推进园区发展。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负债推动园区发展的老路子,鼓励园区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进行园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园区;鼓励我市龙头或骨干企业和有实力的基金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助推优质项目落地。三是推进产城整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社区。加大绿色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绿色效应。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推进园区生态化、企业低碳化,切实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努力创建智慧园区。鼓励企业不断提升装备改造,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大力建设社会化创业园区。紧密围绕产城整合的生态理念,优化城市和产业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园中园产业、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商业、娱乐、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设施,真正将园区打造成投资创业园、创新集聚区、生活宜居城。
3、整合资源要素,大力提高支撑能力
一是把握空间资源要素,积极做好用地保障。按照“存量清理规范,增量集中集聚”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和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对“存量问题”清理规范,实现“腾笼换鸟”。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园区土地规划,将“增量资源”向园区集中集聚,并扎实做好园区土地收储,为承载优质项目、大项目夯实土地供给。同时,着力健全用地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二是挖掘人才资源要素。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招才引智,重点引进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战略咨询等活动。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大礼包”,包括落户、租房、购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把招引人才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对那些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高端和领军人才,要舍得下本钱,想方设法引过来、用起来。
4、建立政策体系,努力提升服务软环境
为推进园区建设,目前,我委牵头已经和正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意见,主要有:制定《丹阳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优惠政策若干意见》及对应的《丹阳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优惠政策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规范我市招商引资的基本原则、决策流程、政策标准等。制定《关于丹阳市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综合评估的实施办法》,突出和加强产业类项目的招引,对不同产业类别的项目实行分类引导和扶持。制定《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跨镇区政策衔接,发挥各镇区优势,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起草《关于加快我市园区建设的意见》,着力解决园区在功能定位、产业方向、开放创新、集聚集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明确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建立科学的项目风险和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推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应该看到,园区从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从项目的招引到项目立项、建设、投产都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推进、久久为功的一项工作。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人大代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产业园区建设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主力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丹阳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