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就业政策组合拳见实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过去一年,我国稳就业成效可圈可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保持就业稳定,非常不容易。沉甸甸的实绩,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提振发展信心。
不过,还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1222万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一些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比如,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服务人员比较缺乏。
直面难点、关切点,立足新变化、新趋势,《政府工作报告》打出政策“组合拳”。稳定存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拓展增量,“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升质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一系列措施将有效激发就业新活力。
就业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创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经济“蛋糕”做大了,经营主体活跃了,就业自然更稳定。这就需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以产业带动就业,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比如,天津今年将聚焦企业稳岗扩岗、重点群体帮扶、创业扶持等关键领域,推出9个专项计划,护航高质量充分就业。
重点群体是就业的基本盘,稳住重点群体,就牵住了就业的“牛鼻子”。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近年来,从拓展就业岗位到发放生活补贴,再到降低青年人才落户门槛、提供阶段性的免费住宿,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举措。比如,在河南省许昌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冲刺开门红”专场招聘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人社部门创新打造“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广泛收录用工及求职需求。这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打通就业创业堵点,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多方合力、齐心协力,一定能办好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毛同辉 中国经济网供稿)
中经评论:“春风送岗”,怎样更好“职”达幸福?
中经评论:让冰雪经济滑上“高级道”
“六小龙”爆火,为什么是杭州?
文化消费成为驱动春节经济的硬核力量
中经评论:期待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惊喜
中经评论:“值回票价”,可以再多些
热“雪”沸腾 共赴亚洲之约
【新春走基层】期待年货经济“开门红”
莫让泛滥的“水赛”成生意
做好“网约护士”发展的“加减法”
以规范执法让更多企业安心谋发展
打造“新新”向荣的零售新生态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治理效能
“帽子”治理缘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不能放任果味电子烟盯上未成年人
以点带面,发挥创投基金引导作用
·主动把握新技术应用创造的就业机会
·中经评论:借鉴“窗帘之约”,以更多善...
·中经评论:飞起来的万亿级市场,怎样更...
·个人信息不能沦为“开盒”者的网暴工具
·以点带面,发挥创投基金引导作用
·中经评论:“人工智能+”助力消费焕新
·对网购“缩水”要敢较真、能较真
·AI“新同事”上岗,政务服务更应以人为本
·增开“银发号”,让老“游”所乐驶入快车道
·【新春走基层】期待年货经济“开门红”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