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宴请贺子珍时提出一个请求贺子珍:你这个小陈呦
1949年的一个夏日傍晚,上海大厦内,觥筹交错,宾客满座。陈毅将军正为远道而来的贺子珍等人接风洗尘。席间,这位上海市长突然向贺子珍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让贺子珍留在上海生活。听到这话,贺子珍笑着摇摇头,轻声说道:"你这个小陈呦..."。让人不禁好奇,为何贺子珍称呼年长于她的陈毅为"小陈"?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小陈"这个称呼,还得从1934年说起。那一年的秋天,陈毅正带领着新四军在皖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一天,他收到了中央的一封信,信中说贺子珍要来到皖南根据地。
当时的贺子珍,已经是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领导者。这次来皖南,是为了考察当地的妇女工作情况。陈毅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了一支小分队,专门负责接应贺子珍。
那是陈毅和贺子珍的头部次见面。让陈毅没想到的是,贺子珍虽然个子高挑,但说起话来却格外温和。更让他意外的是,贺子珍对皖南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连一些偏僻的小山村都能说出具体位置。
"贺大姐,你对这边这么熟悉啊?"陈毅好奇地问道。
贺子珍笑着说:"我是永新人,对江西这片地方,那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就这样,他们头部次谈话就聊了很久。陈毅发现,贺子珍不仅了解地形,对根据地的妇女工作也有很多独到见解。那天晚上的谈话,让陈毅对这位"贺大姐"肃然起敬。
从那以后,每次在前线遇到棘手的妇女工作问题,陈毅就会想办法托人捎信给贺子珍请教。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位威风凛凛的新四军将领,在贺子珍面前总是格外谦逊,像个虚心求教的小学生。
于是,战士们私下里就开始叫陈毅"小陈",这个称呼渐渐传开了。贺子珍知道后,也觉得这个称呼很亲切,就这样一直叫了下去。
1935年春天,陈毅调任到了江西新干一带。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贺子珍的信,信中提到了一个建议:在根据地开展识字班,让更多妇女学习文化。陈毅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在新干县建立起了头部个妇女识字班。
这个识字班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典范。每当有人夸赞这个成绩时,陈毅总是说:"这都是贺大姐指点的好。"
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毅和贺子珍才暂时分开。但这份革命友谊和这个特别的称呼,却一直保持了下来。即便是在1949年的上海重逢,贺子珍依然亲切地叫着"小陈",而陈毅也始终以"贺大姐"相称。
这个称呼,见证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建立起的深厚革命情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承载着那段艰苦岁月中战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真挚情谊。
1949年5月,上海刚刚解放。当时的上海,百废待兴,到处都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陈毅走马上任成为上海市长后的头部件事,就是召集各界人士开了一个长达三天的会议。
"上海是什么样的城市?"陈毅在会上提出这个问题。
有人说是工业重镇,有人说是商业中心,还有人说是文化名城。陈毅听完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百废待兴"。
接着,陈毅向与会者们阐述了他对上海的三点构想:头部,恢复工商业生产;第二,稳定市民生活;第三,改善城市面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陈毅带头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从早到晚处理各种事务。他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经常邀请各界人士来谈话,征求意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陈毅得知贺子珍要来上海时,立即派人准备了一间设施齐全的房间。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贺子珍这样有经验的老同志能够为上海的建设出谋划策。
1949年6月的那天,在上海大厦的晚宴上,陈毅向贺子珍详细介绍了上海的现状。他说起了刚刚成立的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说起了各区正在开展的妇女工作,也说起了上海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规划。
"贺大姐,你当年在江西搞妇女工作的经验,在上海一样用得上啊。"陈毅诚恳地说。
贺子珍听完后,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比如在工厂里设立托儿所,让女工安心工作;在居民区开办夜校,提高妇女文化水平等。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陈毅的重视。
当晚散席后,陈毅特意把贺子珍请到了阳台上。远处的外滩灯火通明,街道上人来人往。陈毅指着这繁华的景象说:"您看,这就是新中国的上海。"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陈毅向贺子珍提出了留在上海的邀请。他希望贺子珍能够留下来,为上海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邀请,不仅包含了对老战友的关心,更体现了陈毅对上海建设人才的渴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贺子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立即留在上海,但她确实为上海的建设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这些建议,很多都被陈毅采纳,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而那个夜晚的邀请,也成为了此后贺子珍多次往返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每次来到上海,她都能看到这座城市在陈毅的治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整洁的街道到繁忙的工厂,从热闹的商店到井然有序的社区,处处都显示着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生机。
贺子珍离开上海后,在江西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1949年秋天,她先是随妹妹贺怡前往江西吉安。对贺子珍来说,江西不仅是她的故乡,更承载着她对革命岁月的深深眷恋。
"永新的山,永新的水,我二十多年没回来了。"贺子珍站在吉安的赣江岸边,对贺怡说起了家乡的变化。
贺怡在吉安担任要职,经常要下乡考察工作。每次外出,都会特意带上姐姐一起去。姐妹俩走访了不少地方,从吉安到永新,从泰和到万安,踏遍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姐,你还记得吗?当年在这里,我们为伤员包扎伤口的时候,连纱布都没有,只能用老乡送来的白布。"贺怡指着一个小山村说道。
贺子珍却时常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前往上海就医。1950年春天,她的旧病又犯了,不得不住进了上海头部医院。陈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来照顾,并且安排了蕞好的医生进行治疗。
住院期间,方志纯和朱旦华从南昌专程赶来探望。方志纯向贺子珍提出了一个建议:"要不您就在上海安顿下来吧?这里的医疗条件好,而且陈老总也一直很关心您。"
但贺子珍摇了摇头:"我还是想回江西去。"
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每次病情稍有好转,她就急着要回江西。医生们都劝她多休养一段时间,可她总说:"我妹妹一个人在吉安,我放心不下。"
1951年夏天,贺怡从吉安来上海看望姐姐。见到贺子珍的头部句话就是:"姐,您的身体才是蕞重要的。"
贺子珍这才同意在上海多住一段时间。陈毅特意为她安排了一处带花园的小院,方便她休养。每天清晨,贺子珍都会在花园里散步,看着上海的晨曦。
但每当听到江西的消息,贺子珍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特别是听说永新老家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她立即表示要回去看看。医生们都说她的身体还不适合长途奔波,可她却坚持要回去。
就这样,从1949年到1958年,贺子珍一直在上海和江西之间往返。上海有着优越的医疗条件和老战友的关心照顾,江西则有着故土难离的深厚情结和对妹妹的牵挂。这种两地往返的生活,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一个特殊写照。
在这期间,每次她从江西回到上海,陈毅都会头部时间来看望她,询问江西的情况。而每次她从上海回到江西,贺怡也总是早早地在车站等候,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听上海的变化。
1958年的春天,一封来自南昌的电报,让贺子珍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电报是方志纯发来的,说江西省委已经为她在南昌准备好了住处,就等她回来。
这天,贺子珍正在上海的医院做完例行检查。医生告诉她,虽然身体状况还不算特别理想,但只要好好调养,在南昌生活也是可以的。
"南昌的气候比上海要暖和些,可能更适合您。"主治医生这样说道。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贺子珍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方志纯早已安排好了接站的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贺子珍贴身护士的卢泮云。
卢泮云是江西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当时只有二十出头。方志纯特意选择了她,是因为她不仅医术好,更重要的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永新话。
"贺子珍同志,您说家乡话的时候,我一句都不会听错。"卢泮云头部次见面就用永新话说道。
贺子珍听到家乡话,立即露出了笑容。从那天起,卢泮云就成了贺子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志纯为贺子珍选择的住处是三纬路20号,这是一栋带着小院子的二层楼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每到秋天,满院飘香。楼房虽然不大,但格局非常合理,一楼是会客室和餐厅,二楼是卧室和书房。
"您看看,这里离省委机关很近,有什么事情也方便联系。"方志纯带着贺子珍参观新居时说道。
为了让贺子珍住得更舒适,朱旦华特意从上海请来了一位老厨师。这位厨师不仅会做上海菜,还专门学习了永新的地方特色菜。
"您尝尝这个炒笋,是不是和家乡的味道一样?"老厨师头部天就做了一桌家乡菜。
除了卢泮云,方志纯还为贺子珍配备了其他工作人员。查元清担任助手,负责日常事务;老王师傅负责院子里的花草打理;还有一位姓赵的老大爷专门负责看门。
这些工作人员都经过严格挑选,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大多数都是江西本地人。方志纯说:"让老乡照顾老乡,这样贺子珍同志会更安心。"
搬进新居后,贺子珍的生活逐渐有了规律。每天清晨,她会在院子里散步;上午看看报纸,接待一些来访的老同志;下午则由卢泮云陪着做一些康复锻炼。
方志纯和朱旦华经常来看望她,有时是送一些新鲜水果,有时是带来一些报纸杂志。贺子珍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对这个新家越来越满意。
到了1958年秋天,贺怡从吉安来南昌看望姐姐。看到姐姐住得这么舒适,贺怡也放心了:"姐,这里比上海更适合您。"
在南昌安定下来后,贺子珍的生活逐渐有了固定的节奏。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在三纬路20号的院子里散步。老王师傅总是提前把院子里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还会适时修剪那几棵桂花树的枝条。
"贺大姐,您看这桂花开得多好。"一天早晨,老王师傅指着枝头刚刚绽放的桂花说道。
朱旦华几乎每周都会来看望贺子珍。有一次,她带来了一本永新县新编的县志,里面记录了很多解放前后的变化。贺子珍翻看着县志,不时和朱旦华讨论起家乡的变迁。
"您记得吗?当年在永新搞土地改革的时候,您还专门写信给省里提了很多建议。"朱旦华说起了往事。
每到周末,方志纯都会抽时间来陪贺子珍聊天。他们经常谈起江西的发展,谈起老战友们的近况。有时候,方志纯还会带来一些从北京带回来的报纸和杂志。
"贺大姐,您看这是《人民日报》蕞新的报道,说的就是咱们江西的事。"方志纯每次来都会带来一些新消息。
1959年春节前夕,贺怡从吉安赶来和姐姐一起过年。姐妹俩坐在暖和的房间里包饺子,说起了家乡的年味。卢泮云也特意学会了永新的一些传统年菜,想让贺子珍在南昌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这个菜的味道,和咱们永新老家做的一模一样。"贺怡尝了一口后说道。
有时候,一些老战友路过南昌,也会来看望贺子珍。每当这时,贺子珍总会让老王师傅在院子里摆上茶点,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起当年在江西打游击的往事。
"记得那时候,我们在永新县城外的山上,就靠老百姓送来的红薯度日。"一位老同志说起了往事。
查元清发现,每当有老战友来访,贺子珍说话的声音就会特别响亮。她会仔细询问每位战友的近况,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到了1960年,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一年,她开始尝试着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去附近的工人文化宫,听老同志们讲革命故事。
"贺大姐来了!快请坐。"每次贺子珍一到,大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贺子珍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她不仅有亲人和战友的陪伴,更有来自家乡的浓浓情谊。而那个承载着她晚年生活的三纬路小院,见证了这一切美好时光。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