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以高质产业现代农业“全面奔小康”
金山网讯 两百亩的厂区里,两侧的厂房机器轰隆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各自岗位上埋头工作,这是记者日前走访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兴隆村伟益五金时看到的景象。
伟益五金于2003年在儒里村成立,成立之初是一家家庭式作坊,主要生产汽车轮胎模具配件,2010年经过与兴隆村商讨入驻兴隆工业园。入驻工业园后,广阔的厂区加上优越的交通优势,伟益五金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通过购买设备,招聘员工,扩充产品,加快研发步伐,十年间伟益五金生产产值由不足一千万增长至三千多万,员工扩展至三十余人,客户遍布国内外,汽车轮胎模具配件在全国市场份额达6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伟益五金员工中百分之八十来自兴隆村及周边村庄,在伟益五金已工作十年的质检员胡圆圆开心地告诉记者:“像我这样超过十年的老员工不少,在家附近上班既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还能有一份满意的工资,我很知足。”
伟益五金只是兴隆工业园内诸多企业的一个代表。2005年,为摆脱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的局面,充分利用丹阳“金三角”地区地理毗邻优势,兴隆村成立了兴隆工业园,成立当年便先后引进了6至7家企业,既有外地企业,也有本地企业。
经过十余年发展,借助优秀的资源整合、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完整的产业链条,一大批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实现了做大做强,兴隆工业园现有民营企业136家。截至2019年底,园内已有年销售额千万级企业4家、500万级企业15家和百万级企业37家。
插秧机、拖拉机、平田机、旋耕机稻田周边,各类农用设备应有尽有,像农用机械展览室,这是日前记者走入位于姚桥镇兴隆村夹沟自然村慧名家庭农场时看见的一幕,该农场的创始人是已与农业种植打交道十余年的陈民。
虽然陈民已从事农业种植十余年,但其从去年开始土地承包面积超过四百亩,才具备成立家庭农场的条件,仅购买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便投入30余万元,这背后是陈民对走农业规模化种植道路的坚定信心。“今年水稻收成良好,价格平稳,纯利润达20余万元,明年打算继续扩大承包面积。”陈民说道。
陈民只是在兴隆村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兴隆村通过鼓励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采取全程托管、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以政策倾斜和优先配套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的方式,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收。2019年底,全村农民合作社达4家,登记成员580户,2019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
每天早上七点与傍晚六点,均来到位于109县道与五房河路交叉处的兴隆村党群文化中心,这已成为在附近单位做兼职安保人员的朱大爷的生活日常。“早上来锻炼身体,晚上来跳广场舞,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朱大爷笑着说。
在兴隆村党群文化中心,一眼望去,各类健身器材、法治文化长廊、党务公开栏等一应俱全,可谓多元化活动中心。“兴隆村党群文化中心之前是一块空地,2019年初村委会对空地进行平整,建设党群文化中心,为周边群众提供文化健身娱乐场所。”兴隆村党总支书记谢宏峰介绍。
如今的兴隆村,水清岸绿的田间小道、花园式住所随处可见,村民生活“绿意十足”。自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启动以来,兴隆村坚持一手抓整治提升,一手抓长效管理,全面启动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农村改厕、农桥建设等项目,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了河道管护“河长制”,市场化、常态化开展水环境管护。如今,兴隆村已实现了对村域内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实现了水清、气洁、路净的目标。(记者 张琼霞高梦雅摄影张昊)
恪尽职守,不负勤勉本色——追记市委...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委财经委...
副省长赵岩在镇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告别秋雨“插曲” 重回晴天“主旋律...
筑牢群众健康“头部道防线”——镇江...
碳达峰碳中和2023金山峰会26日启幕
版权声明:本文由丹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